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著名的蟹状星云m1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金牛座蟹状星云视频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金牛座
M1——蟹状星云
M1就是著名的蟹状星云,它是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
它被划为行星状星云,但本质上与典型的行星状星云完全不同。
它已被证认为超新星遗迹。
M1基本资料:
赤经(h:m)05:3
1.5(0531+21)
赤纬(deg:m)+21:01
所在星座:金牛座
离地球距离:6.3千光年
视星等:8.4
中国史书上有关于1054年(北宋仁宗至和元年)7月4日凌晨4点左右出现的特亮超新星事件的观测记载。
这个超新星爆发时亮度超过金星,约为金星的四倍,也就是-6等,它的遗迹(爆发过程中抛射的气体云)就是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宋会要》记载:“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
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23日指白天看到天数,在夜空中被肉眼持续观测了653天)1054超新星被西方天文界称为“中国超新星”。
亚历桑那州的Navaho Canyon和White Mesa以及新墨西哥州的Chaco Canyon国家公园的发现表明,这颗超新星也有可能被Anasazi印地安人记录下来;在Chaco Canyon Anazasi艺术在线网站上可以找到有关这项研究的综述。
另外,德克萨斯大学的Ralph R. Robbins也发现新墨西哥的Mimbres印地安人也可能描述过这颗超新星。
1054年的这颗超新星现在按照变星规则命名为金牛座CM.它是少数几个位于我们的银河系内的历史上被观测到的超新星之一。
星云状遗迹在1731年被John Bevis发现,并且被标记在他绘制的大布列颠天文图册(Uranographia Britannica)上。
1758年8月28日,当时正在寻找首次按预言回归的哈雷彗星的Charles Messier独立地发现了它,最初他认为这是颗彗星。
当然,很快他就意识到它完全没有位移,于1758年9月12日将它标记下来。
正是这个天体的发现促使Charles Messier开始编纂他的星云表。
也正是这个天体的发现,使他产生了用望远镜搜寻彗星的想法,因为这个天体在他的小折射望远镜中跟一颗真正的彗星(1758 De la Nux, C/1758 K1)非常相似(参见他的记录)。
1771年6月10日,Messier从一封信中知道了Bevis先前的发现,并且承认了Bevis的最早发现权。
1731年,英国天文爱好者比维斯首次用小型望远镜发现了这个朦胧的椭圆形雾斑。
1771年刊布的《梅西叶星表》,把它列为第一号天体:M
1.在《星云星团新总表》中,它的编号是NGC1952.1844年英国 W.P.罗斯用他自制的大型反射望远镜观察到星云的纤维状结构。
他根据目视观察的印象,把星云描绘成蟹钳状,因而名为蟹状星云,并沿用至今。
这个星云因为1844年左右Ross爵士绘制的一幅素描而被命名为“蟹状星云”。
在最早期的观测中,Messier,Bode和William Herschel正确地描述了这个星云是不能被分解成恒星的,但是William Herschel却认为这是个星团,可以被更大的望远镜分解出来。
John Herschel和Ross爵士错误地认为它“刚好可以被分解”成恒星。
他们和其他人,包括1850年代的Lassell,显然将其中的纤维结构误认为可以分辨的恒星了。
19世纪末,由Winlock等人进行的早期光谱观测揭示了这个天体的气体本质。
M1的第一张照片是1892年用20英寸望远镜拍到的。
最早的详细光谱分析是1913到1915年间由Vesto Slipher完成的;他发现光谱中的发射线是分裂的;这在后来被认为是多普勒效应的结果,其中一部分星云正在接近我们(这样谱线就会蓝移)而另一部分则远离我们(谱线红移)。
Heber D. Curtis根据Lick天文台的照片,在他的描述中将这个天体暂时归类为行星状星云(Curtis 1918),这种观点到1930年就被否定了;但这种错误的分类方式仍然出现在许多最新的手册中。
1921年,Lowell天文台的C.O. Lampland在比较用42英寸反射望远镜得到的精细照片时发现,星云的各部分都有明显的运动和变化,亮度也在变化,其中星云中心那对恒星附近的几块小区域内的变化更是非常戏剧化(Lampland 1921)。
同一年,Wilson山天文台的J.C. Duncan比较了相差1
1.5年拍摄的照片,发现蟹状星云以每年平均0.2“的速度膨胀,追溯这一运动可以发现这个膨胀始于大约900年前(Duncan 1921)。
同样在这一年,Knut Lundmark发现这个星云与1054年超新星有关(Lundmark 1921)。
1942年,根据Wilson山天文台的100英寸Hooker望远镜的观测,Walter Baade计算出精确的膨胀年龄为760年,这意味着星云是在1180年左右开始膨胀的(Baade 1942);后来的观测将这一时间修正为1140年。
实际超新星爆炸是发生在1054年,这表明星云的膨胀必须是加速的。
星云由超新星炸出的物质组成,现在已经扩散到直径大约10光年的范围内,并且仍以高达1,800千米/秒的超高速向外膨胀。
它的发射线谱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这最早是由Roscoe Frank Sanford在1919年通过分光观测发现的,参见(Sanford 1919),1930年的由Walter Baade和Rudolph Minkowski所做的照相观测也证实了这一点。
首先是发射线谱(包括氢发射线),来自星云中偏红色的、构成杂乱无章的网络状结构的亮纤维部分,这与弥漫气体星云(或是行星状星云)相似。
另一部分是连续谱,来自星云中偏蓝色的背景部分,是由高度偏振的”同步加速辐射“产生的。
同步加速辐射是由强磁场中的高能(快速运动)电子发射出来的。
这一解释最早是由苏联天文学家J. Shklovsky(1953)首次提出的,并且被Jan H. Oort and T. Walraven(1956)的观测所支持。
同步加速辐射也出现在宇宙中其他的”爆发“过程中,比如不规则星系M82的活动核心和巨椭圆星系M87的奇特喷流。
蟹状星云在可见光波段的这种惊人性质可以从英澳天文台(Anglo Australian Observatory)的David Malin用Palomar望远镜拍到的照片和Paul Scowen在Palomar山上拍到的照片中清楚地看出来。
1948年,蟹状星云被认证为一个强射电源,被命名和标记为金牛座A,后来被称为3C 144.星云发出的X射线也在1963年4月被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发射的载有X射线探测器的Aerobee型探空火箭发现;这个X射线源被命名为金牛座X-
1.通过1964年7月5日的月掩蟹状星云观测,以及1974年和1975年同样的观测,证明X射线是从一个至少2角分的区域内发射出来,蟹状星云通过X射线发射的能量比它在光学波段的能量高100倍左右。
尽管如此,即使在可见光波段,这个星云的光度也是非常巨大的:它的距离为6,300光年(这是由Virginia Trimble(1973)精确测量得到的),这样它的视亮度对应的绝对星等就是-3.2等左右,超过太阳光度的1000倍。
它在所有波段的总光度估计是太阳光度的100,000倍,也就是5*10^38尔格/秒!
1968年11月9日,一个脉冲射电源,蟹状星云脉冲星(也被称为NP0532,”NP“是指NRAO(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脉冲星,或者PSR 0531+21),在M1中被发现。
发现者是位于波多黎各的Arecibo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利用的望远镜是300米的射电望远镜。
这颗脉冲星是照片中位于星云中心附近的那对恒星中右侧(西南方)的那颗。
这颗脉冲星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光学波段脉冲星,是亚历桑那州Tucson市Steward天文台的W.J. Cocke,M.J. Disney和D.J. Taylor在1969年1月15日当时时间晚上9:30分(根据Simon Mitton的记录,是世界标准时1969年1月16日3:30分)利用Kitt峰上的90厘米(36英寸)望远镜发现的,他们发现它闪烁的周期与射电脉冲星的周期一样,都是33.085毫秒。
这颗光学脉冲星有时也以超新星的标记法命名为金牛座CM.现在认为,这颗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它每秒钟自转大约30圈!
这个周期被定得很精确,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热斑“几乎在电磁波的所有波段都放出脉冲。
中子星是个致密的天体,比原子核的密度还高,把超过一个太阳质量的物质聚集在30千米的范围内。
它与星云中磁场的相互作用使得旋转逐渐变慢;这也是使星云发光的主要能源;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个能源比我们的太阳要强100,000倍。
在可见光波段,这颗脉冲星的视星等为16等。
这颗非常小的星星的绝对星等为+4.6等,与我们的太阳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相当!
Jeff Hester和Paul Scowen利用Hubble太空望远镜来研究了蟹状星云M1(可以参考Sky& Telescope杂志1995年1月第40页)。
他们利用HST进行的持续研究为研究蟹状星云及其脉冲星的动力学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最近,HST的天文小组还研究了蟹状星云的核心部分。
这个天体受到了如此之多的关注,以至于将当时的天文学家分成了大致相当的两个部分:一部分人的工作与蟹状星云有关,而另一部分则是无关的。
1969年6月在亚历桑那州的Flagstaff召开了一次”蟹状星云研讨会“(会议结果可参看PASP 1970年5月第82卷——Burnham)。
1970年8月在Jodrell Bank天文台举行的IAU(国际天文学会)第46次研讨会也是专注于这一天体的。
Simon Mitton在1978年写了一本很好的关于蟹状星云M1的小册子,至今仍然是最通俗易懂和资料最丰富的(这也是这里的许多资料的来源)。
蟹状星云可以相当容易地通过金牛座Zeta星(或者金牛座123星)找到。
这颗星是公牛的”南侧尖角“,是颗3等恒星,可以容易地在毕宿五(金牛座Alpha星)的东偏东北方向找到。
M1就在Zeta星偏北1度,偏西1度的地方,就在另一颗六等恒星Struve 742的偏南一点,偏西半度的位置。
这个星云可以容易地在晴朗黑暗的天空中看到,同样也很容易被非理想条件下的天光背景所掩盖。
M1在7x50或10x50的双筒镜中可以刚好被看到,呈现为一个暗斑。
更大一点的倍率可以看到它是个卵形星云状光斑,周围被雾气所环绕。
在一架至少4英寸口径的望远镜中,一些细节会显现出来,星云的内侧可以看到一些微弱的色斑和条纹结构;John Mallas报告说,在最好的条件下,有经验的观测者可以看到它们遍布星云的内侧。
爱好者们可以证实Messier的印象,M1在小仪器中看起来确实像一颗没有彗尾的暗彗星。
只有在最佳条件下,用更大的望远镜,至少16英寸口径以上,纤维状和精细结构才能被看到。
由于蟹状星云离黄道只有1度半的距离,所以经常会发生与行星会合的现象,偶然会被行星遮掩,也会发生被月亮掩食的现象(前面提到过几次)。
M1刚好位到银河中。
金牛座Zeta星是颗奇特的仙后座Gamma型变星,是颗快速自转的、光谱型为B4 III的恒星,向外喷出一层膨胀的气体壳层,它还有一颗暗弱的分光伴星,公转周期约133天。
在赤经上比M1早两分钟(即半度)的地方就是恒星Struve 742,也叫ADS 4200.这是一颗目视双星,两颗伴星A星(7.2等,光谱型F8,黄色)和B星(7.8等,白色)相距3.6”,方位角为272度,相互旋转一圈需要大约3000年。
蟹状星云还是强红外源、紫外源、X射线源和γ射线源。
它的总辐射光度的量级比太阳强几万倍。
1968年发现该星云中的射电脉冲星,它的脉冲周期是0.03309756505419秒(也就是33毫秒),为已知脉冲星中周期最短的一个。
1969年又发现它同时是一颗光学脉冲星。
目前已公认,脉冲星是快速自旋的中子星,有极强的磁性,是超新星爆发时形成的坍缩致密星。
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质量约为一个太阳质量,其发光气体的质量也约达
1.5个太阳质量,可见该星云爆发前是质量比太阳大若干倍的大天体。
星云距离约6300光年,星云大小约12光年×7光年。
赫尔卡星、海洋星、克洛斯星、火山星、云霄星、双子阿尔法星、双子贝塔星、塞西利亚星、拜伦号、露西欧星、斯诺星、卡酷星、格朗德星
尼古尔星、塔克星、艾迪星、斯科尔星、普雷空间站、哈莫星、推特星、诺可撒斯星、米斯特瑞星、索伦森星、普罗特星、天蛇星
比格星、陨石地带、空间补给站、拓梯星、戴斯星、墨杜萨星、海兹尔星、拉铂尔星、菲尔纳星、般若星
怀特星、麦兹星、格雷斯星、SUN星、果然星、未来星、Y星、异能星、希尔星、泰若星、提尔瑞斯星、神火星
巨石星、艾伦星、巴斯星、莱恩纳斯、幻影星、恶魔星、魔神星、南瓜星、天马星、帕索尔星
创世星、永恒星、棱石星、暗婆罗星、迷幻星云、天魔星、魔灵星
编辑于 2019-12-23
查看全部16个回答
8条评论
帝释天7908
你这听着咋那么熟悉呢!
赛尔号?
查看全部8条评论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宇宙中星球的名称
太阳月亮木星金星火星水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比邻星哈勃彗星天狼星牛郎星织女星谷神星太阳系外的天体都是有名字的,如果讲比较亮恒星,就是星座名字加希腊字母。
比如“小熊座α星”,就是北极星。
所有星座的星星根据亮度,按照希腊字母顺序排序命名,很多都是编号的,没有名字梅西耶星云星团表 [编辑本段]编号 NGC赤经赤纬视径光度距离星座注释(名称) 2000 2000(星等) M1 NGC1952 5h 34.5m+22 01' 36x34' 8.4金牛座蟹状星云 M2 NGC7089 21h 33.5m- 0 49' 13 6.5宝瓶座球状星团 M3 NGC5272 13h 42.5m+28 23' 16 6.4猎犬座球状星团 M4 NGC6121 16h 23.6m-26 32' 26 5.9天蝎座球状星团 M5 NGC5904 15h 18.6m+ 2 05' 17 5.8巨蛇座球状星团 M6 NGC6405 17h 40.1m-32 13' 15 4.2天蝎座疏散星团 M7 NGC6475 17h 53.9m-34 49' 80 3.3天蝎座疏散星团 M8 NGC6523 18h 03.8m-24 23' 90x40 5.8人马座弥漫星云 M9 NGC6333 17h 19.2m-18 31' 9 7.9蛇夫座球状星团 M10 NGC6254 16h 57.1m-4 06' 15 6.6蛇夫座球状星团 M11 NGC6705 18h 5
1.1m-6 16' 14 5.8盾牌座疏散星团 M12 NGC6218 16h 47.2m-1 57' 15 6.6蛇夫座球状星团 M13 NGC6205 16h 4
1.7m+36 28' 17 5.9武仙座球状星团 M14 NGC6402 17h 37.6m-3 15' 12 7.6蛇夫座球状星团 M15 NGC7078 21h 30.0m+12 10' 12 5.4飞马座球状星团 M16 NGC6611 18h 18.8m-13 47' 35 6.0巨蛇座弥漫星云 M17 NGC6618 18h 20.8m-16 11' 46x37 7.0人马座弥漫星云 M18 NGC6613 18h 19.9m-17 08' 9 6.9人马座疏散星团 M19 NGC6273 17h 02.6m-26 16' 14 7.2蛇夫座球状星团 M20 NGC6514 18h 02.3m-23 02' 29x27 6.3人马座三叶星云 M21 NGC6531 18h 04.6m-22 30' 13 5.9人马座疏散星团 M22 NGC6656 18h 36.4m-23 54' 24 5.1人马座球状星团 M23 NGC6494 17h 56.8m-19 01' 27 5.5人马座疏散星团 M24 NGC6603 18h 18.4m-18 25' 90 4.5人马座疏散星团银河补丁 M25 IC4725 18h 3
1.6m-19 15' 32 4.6人马座疏散星团 M26 NGC6694 18h 45.2m-9 24' 15 8.0盾牌座疏散星团 M27 NGC6853 19h 59.6m+22 43' 8x4 8.1狐狸座行星状星云哑铃星云 M28 NGC6626 18h 24.5m-24 52' 11 6.9人马座球状星团 M29 NGC6913 20h 23.9m+38 32' 7 6.6天鹅座疏散星团 M30 NGC7099 21h 40.4m-23 11' 11 7.5魔羯座球状星团 M31 NGC224 0h 42.7m+41 16' 178x63' 3.4仙女座旋涡星系仙女星系 M32 NGC221 0h 42.7m+40 52' 8x6 8.2仙女座星系 M33 NGC598 1h 33.9m+30 39' 62x39 5.7三角座旋涡星系三角座星系 M34 NGC1039 2h 42.0m+42 47' 35 5.2英仙座疏散星团 M35 NGC2168 6h 08.9m+24 20' 28 5.1双子座疏散星团 M36 NGC1960 5h 36.1m+34 08` 12 6.0御夫座疏散星团 M37 NGC2099 5h 52.4m-32 33' 24 5.6御夫座疏散星团 M38 NGC1912 5h 28.7m+35 50' 21 6.4御夫座疏散星团 M39 NGC7092 21h 32.2m+48 26' 32 4.6天鹅座疏散星团 M40 Winnecke4 12h 22.4m+58 05'— 8.0大熊座双星两颗恒星相距50'' M41 NGC2287 6h 47.0m-20 44' 38 4.5大犬座疏散星团 M42 NGC1976 5h 35.4m-5 27` 66X60 4猎户座最亮的星云(猎户座大星云) M43 NGC1982 5h 35.6m-5 16' 20X15 9猎户座弥漫星云猎户座大星云东北部 M44 NGC2632 8h 40.1m+19 59' 95 3.1巨蟹座疏散星团蜂巢星团(鬼星团) M45 Mel22 3h 47.0m+24 07' 110
1.2金牛座昴星团 M46 NGC2437 7h 4
1.8m-14 49' 27 6.1船尾座疏散星团 M47 NGC2422 7h 36.6m-14 30' 30 4.4船尾座疏散星团 M48 NGC2548 8h 13.8m-5 48' 54 5.8长蛇座疏散星团 M49 NGC4472 12h 29.8m+8 00' 9x7 8.4室女座星系 M50 NGC2323 7h 03.2m+8 20' 16 5.9麒麟座疏散星团 M51 5194-5 13h 29.9M+47 12' 11X8 8.1猎犬座漩涡星系(猎犬座星系) M52 NGC7654 23h 24.2m+61 35` 13 6.9仙后座疏散星团 M53 NGC5024 13h 12.9m+18 10' 13 7.7后发座球状星团 M54 NGC6715 18h 55.1M-30 29' 9 7.7人马座球状星团 M55 NGC6809 19h 40.0m-30 58' 19 7.0人马座球状星团 M56 NGC6779 19h 16.6m+30 11' 7 8.2天琴座球状星团 M57 NGC6720 18h 53.6m+33 02'
1.4x
1.0 9.0天琴座行星状星云 M58 NGC4579 12h 37.7m+11 49' 5x4 9.8室女座星系 M59 NGC4621 12h 42.0m+11 39' 5x3 9.8室女座椭圆星系 M60 NGC4649 12h 43.7m+11 33' 7x6 8.8室女座椭圆星系 M61 NGC4303 12h 2
1.9m+4 28' 6x6 6.6室女座旋涡星系 M62 NGC6266 17h 0
1.2m+30 07' 14 8.8蛇夫座球状星团 M63 NGC5055 13h 15.8m+42 02' 12x8 8.6猎犬座旋涡星系太阳花星系 M64 NGC4826 12h 56.7m+21 41' 9x5 8.5后发座旋涡星系黑眼星系 M65 NGC3623 11h 18.9m+13 05' 10x3 9.3狮子座旋涡星系 M66 NGC3627 11h 20.2m+12 59' 9x4 9.0狮子座旋涡星系 M67 NGC2682 8h 50.4m+11 49' 30 6.9巨蟹座疏散星团 M68 NGC4590 12h 39.5m+26 45' 12 8.2长蛇座球状星团 M69 NGC6637 18h 3
1.4m-32 21' 4 7.7人马座球状星团 M70 NGC6681 18h 43.2m-32 18' 8 8.1人马座球状星团 M71 NGC6838 19h 53.9m+18 47' 7 8.3天箭座球状星团 M72 NGC6981 20h 53.5m-12 32' 6 9.4宝瓶座球状星团 M73 NGC6994 20h 59.0m-12 38' 3 8.9宝瓶座疏散星团 M74 NGC628 1h 36.7m+15 47' 10x10 9.2双鱼座星系 M75 NGC6864 20h 06.1m-21 55' 6 8.6人马座球状星团 M76 NGC651 1h 42.4m+51 34' 1 12.2英仙座行星状星云 M77 NGC1068 2h 42.7m-00 01' 7x6 8.8鲸鱼座星系 M78 NGC2068 5h 46.7m+00 03' 8x6-猎户座弥散星团 M79 NGC1904 5h 24.5m+24 33' 9 8.0天兔座球状星团 M80 NGC6093 16h 17.1m+22 59' 9 7.2天蟹座球状星团 M81 NGC3031 9h 55.6m+69 04' 26x14 6.9大熊座星系 M82 NGC3034 9h 55.8m+69 41' 11x5 8.4大熊座星系 M83 NGC5236 13h 37.0m-18 52' 11x10 8.0长蛇座星系 M84 NGC4374 12h 25.1m+12 53' 5x4 9.3室女座星系 M85 NGC4382 12h 25.4m+18 11' 7x5 9.2后发座星系 M86 NGC4406 12h 26.2m+12 57' 7x6 9.2室女座星系 M87 NGC4486 12h 30.8m+12 24' 7x7 8.6室女座星系 M88 NGC4501 12h 32.0m+14 25' 7x4 9.5后发座星系 M89 NGC4552 12h 35.7m+12 33' 4x4 9.8室女座星系 M90 NGC4569 12h 36.8m+13 10' 10x5 9.5室女座星系 M91 NGC4548 12h 35.4m+14 30' 5x4 10.2后发座星系 M92 NGC6341 17h 17.1m+43 08' 11 6.5武仙座球状星团 M93 NGC2447 7h 44.6m+23 52' 22 6.2船尾座疏散星团 M94 NGC4736 12h 50.9m+41 07' 11x9 8.2猎犬座星系 M95 NGC3351 10h 44.0m+11 42' 7x5 9.7狮子座星系 M96 NGC3368 10h 46.8m+11 49' 7x5 9.2狮子座星系 M97 NGC3587 11h 14.8m+55 01' 3 12.0大熊座行星状星云猫头鹰星云 M98 NGC4192 12h 13.8m+14 54' 10x3 10.1后发座星系 M99 NGC4254 12h 18.8m+14 25' 5x5 9.8后发座星系 M100 NGC4321 12h 22.9m+15 49' 7x6 9.4后发座星系 M101 NGC5457 14h 03.2m+54 21' 27x26 7.7大熊座星系 M102 NGC5866 15h 06.5m+55 46' 5x2 10.0天龙座星系车轮星系 M103 NGC581 1h 33.2m+60 42' 6 7.4仙后座疏散星团 M104 NGC4594 12h 40.0m-11 37' 8x4 8.3室女座星系草帽星系 M105 NGC3379 10h 47.8m+12 35' 5x4 9.3狮子座星系 M106 NGC4258 12h 19.0m+47 18' 18x8 8.3猎犬座星系 M107 NGC6171 16h 32.5m-13 03' 10 8.1蛇夫座球状星团 M108 NGC3556 11h 1
1.5m+55 40' 8x3 10.1大熊座星系 M109 NGC3992 11h 57.6m+53 23' 8x5 9.8大熊座星系 M110 NGC205 0h 40.4m+41 41' 17x10 8.0仙女座星系
561赞·34,769浏览2017-11-26
与科幻有关的星球的名字,越多越好
1、塞伯坦星球塞伯坦,是美日合作开发的《变形金刚》(玩具、动画、影片等系列产品)剧情中变形金刚的母星。
塞伯坦又译作“赛博坦”或“塞伯特恩”,变形金刚种族的母星,美版名为Cybertron,其实体为变形金刚种族的造物神Primus(元始天尊)。
塞伯坦围绕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轨道运行,是一个和地球近邻土星体积近似的巨大金属行星。
它由多种不同属性的金属矿石组成,是那些能使自己身体在机器人形态和各种变形形态之间转换的强大机械生命体的故乡。
数百万年来,主要派别——汽车和霸天虎。
2、潘多拉星球潘多拉(Pandora)是电影《阿凡达》中虚构的一颗卫星。
学名“半人马阿尔法B-4”,是半人马阿尔法星中的一颗星球,大小和地球差不多。
潘多拉并不是一个行星,它其实是一个巨型气体行星的卫星。
3、死星刘慈欣小说《超新星纪元》中提到的一颗恒星,那颗恒星直径是太阳的二十三倍,质量是太阳的六十七倍,步入晚年期。
4、瓦肯星瓦肯(Vulcan)一般指的是瓦肯星。
瓦肯星是美剧——《星际迷航》系列电视连续剧中宇宙和星际联邦中最重要的智慧种族之一——瓦肯人的母星。
5、致远星致远星(Reach)是畅销游戏及小说《光晕》(HALO)中人类的近地殖民星球,也是UNSC(联合国太空司令部)的指挥部所在地。
因为富含用于制造人类太空战舰装甲的主要材料——A级钛合金的原料金属钛,致远星也是UNSC大型战舰的生产基地。
11赞·10,305浏览2019-09-02
星球名字大全
太多了
8赞·1,388浏览2016-03-13
求各种行星的名字和图片,谢谢
水星水星
(Mercury),中国古代称为辰星。
是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也是岩态行星,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密度较高。
自转周期很长为58.65天,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水星在88个地球日里就能绕太阳一周,平均速度47.89km/s,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
无卫星环绕。
它是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行星,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金星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
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
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
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
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
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火星火星(Mar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
在西方称为“战神玛尔斯”,中国则称为“荧惑”。
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
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
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
木星木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为第五,亦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
木星已知63颗卫星,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
古代中国称之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
西方语言一般称之朱比特(拉丁语:Jupiter),源自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土星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于第
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
并与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气体(类木)巨星。
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
土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痕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层金属氢和气体包覆著。
最外层的大气层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虽然有时会有长时间存在的特征出现。
土星的风速高达1,800公里/时,明显的比木星上的风快速。
土星的行星磁场强度介于地球和更强的木星之间。
土星有一个显著的环系统,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
已经确认的土星的卫星有62颗。
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统中最大和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半径2575KM)(太阳系最大的卫星是木星的木卫三,半径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还要大;并且土卫六是唯一拥有明显大气层的卫星。
天王星天王星是太阳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在太阳系的体积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轻)。
他的名称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Οὐρανός),是克洛诺斯(农神)的父亲,宙斯(朱比特)的祖父。
天王星是第一颗在现代发现的行星,虽然它的光度与五颗传统行星一样,亮度是肉眼可见的,但由于较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观测者发现。
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布他的发现,在太阳系的现代史上首度扩展了已知的界限。
这也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
海王星海王星(Neptune)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第四大天体(直径上)。
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海王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7倍,而类似双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较低,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4倍。
海王星以罗马神话中的尼普顿(Neptunus),因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译为海王星。
天文学的符号,是希腊神话的海神波塞冬使用的三叉戟。
冥王星冥王星,或被称为134340号小行星,于1930年1月由克莱德·汤博根据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的计算发现,并以罗马神话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
它曾经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后来被降格为矮行星。
与太阳平均距离59亿千米。
直径2300千米,平均密度0.8克/立方厘米,质量
1.290×10^22千克。
公转周期约248年,自转周期6.387天。
表面温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层固态甲烷冰。
暂时发现有四颗卫星。
自从70多年前被发现的那天起,冥王星便与“争议”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
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轨道最扁,以致最近20年间冥王星离太阳比海王星还近。
从发现它到现在,人们只看到它在轨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过去对其知之甚少。
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
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即其冰幔特别厚,只有氢、氦、氖可能保持气态,如果上面有大气的话也只能由这三种元素组成。
进入21世纪,天文望远镜技术的改进,使人们能够进一步对海王星外天体(trans-Neptunian objects)有更深了解。
2002年,被命名为50000 Quaoar(夸欧尔)的小行星被发现,这个新发现的小行星的直径(1280公里)要长于冥王星的直径的一半。
2004年,被命名为90377 Sedna(塞德娜)的小行星的最大直径也达到了1800公里,而冥王星的直径也只不过2320公里左右。
2005年7月9日,又一颗新发现的的海王星外天体被宣布正式命名为厄里斯(Eris)。
根据厄里斯的亮度和反照率推断,它要比冥王星略大。
这是1846年发现海王星之后太阳系中所发现的最大天体。
尽管当初并没有官方的共识,它的发现者和众多媒体起初都将之称为“第十大行星”。
也有天文学家认为厄里斯的发现为重新考虑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供了有力佐证。
就连冥王星的显著特征——它的卫星和大气,也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海王星外天体带中的一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卫星。
而且厄里斯的天体光谱分析也显示它和冥王星有着相似的地表,此外厄里斯也有一个较大的卫星戴丝诺米娅
(Dysnomia)。
“星籍”争议而冥王星符合上述第三条行星标准。
国际天文学同盟会进一步决议通过冥王星应该归入矮行星(dwarf planet)之列,而且可以作为尚未命名的一类海王星外天体的原形。
在此决议之前,人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行星方案,其中一些甚至提到除了冥王星外也取消火星和水星的行星资格,而另外一些则提议将一些小行星也纳入行星之列。
233赞·12,454浏览2017-09-13
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名称
放开眼界,环顾整个宇宙,浩瀚无垠。
宇宙中都有些什么呢?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的一个大行星。
太阳系中的九个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由内向外排列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余七颗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目前,太阳系中已发现的卫星有近50颗。
在太阳系中,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和陨星等。
那么,在太阳系之外,还有什么呢?在晴朗的夜晚,天空布满了星星,其中,恒星占绝对多数。
恒星,就是像太阳一样自己能够发光的天体。
我们银河系就有上千亿颗恒星。
恒星的体积、光度、质量和密度等都有很大差别。
有的星星很亮,光度比太阳大上百倍到一万倍,这种星叫巨星。
有的星星,光度比太阳亮上万倍到几百万倍,半径可超过太阳的一千倍,叫做超巨星。
还有一种光度低、体积小而密度极大的白色星叫白矮星。
有的白矮星光度小到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体积只有地球的几十分之一大,而密度却大到每立方厘米几百公斤、几吨甚至上千吨。
目前已经发现的白矮星就有1000多颗,据估计,光我们银河系的白矮星就有100亿颗。
1967年,人们发现了一种快速自转的中子星,又叫脉冲星。
中子星是恒星中最小的侏儒,大多数中子星的直径只有10公里左右,可是它的密度却大得惊人,每立方厘米达1亿吨,如果用万吨巨轮来拖,中子星上1立方厘米的物质需要1
所谓天上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星星是行星之外~可见的基本都是恒星
先说宇宙的产生: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
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
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
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
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
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
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在来说恒星是个什么东东:
恒星的诞生
在星际空间普遍存在着极其稀薄的物质,主要由气体和尘埃构成。
它们的温度约10~100K,密度约10-24~10-23g/cm3,相当于1cm3中有1~10个氢原子。
星际物质在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通常是成块地出现,形成弥漫的星云。
星云里3/4质量的物质是氢,处于电中性或电离态,其余约?是氦以及极少数比氦更重的元素。
在星云的某些区域还存在气态化合物分子,如氢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等。
如果星云里包含的物质足够多,那么它在动力学上就是不稳定的。
在外界扰动的影响下,星云会向内收缩并分裂成较小的团块,经过多次的分裂和收缩,逐渐在团块中心形成了致密的核。
当核区的温度升高到氢核聚变反应可以进行时,一颗新恒星就诞生了。
'
主序星
恒星以内部氢核聚变为主要能源的发展阶段就是恒星的主序阶段。
处于主序阶段的恒星称为主序星。
主序阶段是恒星的青壮年期,恒星在这一阶段停留的时间占整个寿命的90%以上。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向外膨胀和向内收缩的两种力大致平衡,恒星基本上不收缩也不膨胀。
恒星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随着质量的不同而相差很多。
质量越大,光度越大,能量消耗也越快,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就越短。
例如:质量等于太阳质量的15倍、5倍、1倍、0.2倍的恒星,处于主序阶段的时间分别为一千万年、七千万年、一百亿年和一万亿年。
目前的太阳也是一颗主序星。
太阳现在的年龄为46亿多年,它的主序阶段已过去了约一半的时间,还要50亿年才会转到另一个演化阶段。
与其他恒星相比,太阳的质量、温度和光度都大概居中,是一颗相当典型的主序星。
主序星的很多性质可以从研究太阳得出,恒星研究的某些结果也可以用来了解太阳的某些性质。
红巨星与红超巨星
当恒星中心区的氢消耗殆尽形成由氦构成的核球之后,氢聚变的热核反应就无法在中心区继续。
这时引力重压没有辐射压来平衡,星体中心区就要被压缩,温度会急剧上升。
中心氦核球温度升高后使紧贴它的那一层氢氦混合气体受热达到引发氢聚变的温度,热核反应重新开始。
如此氦球逐渐增大,氢燃烧层也跟着向外扩展,使星体外层物质受热膨胀起来向红巨星或红超巨星转化。
转化期间,氢燃烧层产生的能量可能比主序星时期还要多,但星体表面温度不仅不升高反而会下降。
其原因在于:外层膨胀后受到的内聚引力减小,即使温度降低,其膨胀压力仍然可抗衡或超过引力,此时星体半径和表面积增大的程度超过产能率的增长,因此总光度虽可能增长,表面温度却会下降。
质量高于4倍太阳质量的大恒星在氦核外重新引发氢聚变时,核外放出来的能量未明显增加,但半径却增大了好多倍,因此表面温度由几万开降到
三、四千开,成为红超巨星。
质量低于4倍太阳质量的中小恒星进入红巨星阶段时表面温度下降,光度却急剧增加,这是因为它们外层膨胀所耗费的能量较少而产能较多。
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大约停留10亿年时间,光度将升高到今天的好几十倍。
到那时侯,地面的温度将升高到今天的两三倍,北温带夏季最高温度将接近100℃。
大质量恒星的死亡
大质量恒星经过一系列核反应后,形成重元素在内、轻元素在外的洋葱状结构,其核心主要由铁核构成。
此后的核反应无法提供恒星的能源,铁核开始向内坍塌,而外层星体则被炸裂向外抛射。
爆发时光度可能突增到太阳光度的上百亿倍,甚至达到整个银河系的总光度,这种爆发叫做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后,恒星的外层解体为向外膨胀的星云,中心遗留一颗高密天体。
金牛座里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超新星爆发的时间虽短不及1秒,瞬时温度却高达万亿K,其影响更是巨大。
超新星爆发对于星际物质的化学成分有关键影响,这些物质又是建造下一代恒星的原材料。
超新星爆发时,爆发与坍塌同时进行,坍塌作用使核心处的物质压缩得更为密实。
理论分析证明,电子简并态不足以抗住大坍塌和大爆炸的异常高压,处在这么巨大压力下的物质,电子都被挤压到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简并态,密度达到10亿吨/立方厘米。
由这种物质构成的天体叫做中子星。
一颗与太阳质量相同的中子星半径只有大约10千米。
从理论上推算,中子星也有质量上限,最大不能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
如果在超新星爆发后核心剩余物质还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中子简并态也抗不住所受的压力,只能继续坍缩下去。
最后这团物质收缩到很小的时候,在它附近的引力就大到足以使运动最快的光子也无法摆脱它的束缚。
因为光速是现知任何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连光子都无法摆脱的天体必然能束缚住任何物质,所以这个天体不可能向外界发出任何信息,而且外界对它探测所用的任何媒介包括光子在内,一贴近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它吸进去。
它本身不发光并吞下包括辐射在内的一切物质,就象一个漆黑的无底洞,所以这种特殊的天体就被称为黑洞。
黑洞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对黑洞的研究在当代天文学及物理学中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家发现,在木星和土星的表面散放出来的能量比它们所吸收的能量要多,这就意味着木星和土星也可以发光,只是它们发出的是远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而已。
以上大部分都是摘人家的答案~其实关于宇宙和恒星的产生有很多的科教片~关于宇宙的首推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不过不知道你的年龄是那个阶段,这本书比较适合高中或以上年龄阶段的~不过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的说~希望你比我强^-^
蟹状星云位于金牛座,距离地球大约6500光年,大小约为12×7光年,亮度是8.5星等,肉眼看不见。
对蟹状星云最早的记录出自中国的天文学家,公元1054年的七月,中国的一位名叫杨惟德的官员,向皇帝奏报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客星”。
英国的一个天文爱好者
(1731年),1771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在制作著名的“星云星团
(M)表”时,把第一号的位置,留给了蟹状星云,编号为M1。
1892年美国天文学家拍下了蟹状星云的第一张照片,30年后天文学家在对比蟹状星云以往的照片时,发现它在不断扩张,速度高达1100公里/秒,于是人们便对蟹状星云的起源发生了兴趣。
由于蟹状星云扩张的速度非常快,于是天文学家便根据这一速度反过来推算它形成的时间,结果得出一个结论:在900多年前,蟹状星云很可能只有一颗恒星的大小。
因此192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次把它与超新星拉上了关系,认为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
在西方的史料中,没有找到相关的任何记录,但在中国的史料中,却找到了很多有关1054年曾有过超新星剧烈爆发的珍贵记录资料。
OK,关于著名的蟹状星云m1和金牛座蟹状星云视频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